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被征地人员张振华,前不久领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卡,他感慨地说:“这下真成城里人了,后半生不用烦了。”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0万像张振华这样的被征地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到今年底,全市60万被征地人员将全部进入城镇社保体系。此举彻底改变了我市被征地人员过去只享受养老保险的状况,实现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全覆盖。
有效解决政策碎片化问题,形成完整的新征地保障制度
我市征地拆迁工作从1983年开始,时间跨度长,安置政策多。被征地人员失去土地后,其身份已变成城镇居民,但针对他们的保障政策既非“城保”,也非“农保”,成为一座“政策孤岛”。其次,保障政策只有基本生活保障一项内容,城镇职工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障,他们都享受不到。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完善提高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水平,作为全市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首要突出民生问题。市领导多次表示,被征地人员是为南京工业化、城市化作出特殊贡献的群体。如今,社会发展了、财力增加了,应当饮水思源,为历史欠账买单,让他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精密的数据测算,《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于今年2月正式实施。《办法》摒弃了以往的征地带劳、一次性货币化安置和保养等多重安置政策,统一保障政策,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将被征地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一系列保障问题纳入一个政策框架,有效解决了政策碎片化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征地保障制度。为此,各级财政当前就要掏出150亿元,10年内要掏300亿元。
家门口就能得到咨询、参保、补缴一条龙服务
在江宁区社保服务大厅,记者看到,这里除了有政策解答的宣传册,还免费发放办理的流程图。比如,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申办退休手续,从提出书面退休申请到补缴相关费用,再到办理《退休证》,各项步骤一目了然。
“我们梳理出《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政策100问》,通过新闻媒体对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宣传;我们进社区、进家庭,逐户递送《致被征地人员的一封信》,给他们算好早参保早受益、早补缴多受益的实惠账。”市人社局有关人士介绍,市、区、街道镇设立了政策咨询、业务服务专门窗口,增设电话热线,开通“绿色通道”,尽量让被征地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咨询、参保、补缴一条龙服务。
针对征地安置补偿协议丢失严重的情况,国土、公安等部门密切合作,在全市建立被征地人员现户籍街道与原征地部门信息档案查询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各部门操作流程,避免了被征地人员在多个部门之间奔波。
被征地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按月领养老金,过去想都不敢想。”54岁的被征地人员陶五娣说,她2007年被征地,当时共领取征地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6万多元,缴了3万多元纳入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此次她只需一次性补缴社保费1万多元,每月就能领取失业保险金,明年55岁达到养老年龄段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
据介绍,按照以往的征地保障办法,劳动年龄段人员只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年龄段人员只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老年生活困难补助,而且,没有医疗保险,看病问题自筹解决。《办法》实施后,保障对象全部享受医保,部分对象享受工伤、生育保险。比如,劳动年龄段人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社保的,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待遇;通过用人单位参保的,可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全覆盖。
《办法》建立了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将劳动年龄段人员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养老年龄段人员纳入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被征地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